2013年1月29日星期二

放下的幸福


【什麼是幸福】幸福,其實來自於自我的「放下」、煩惱的「消融」,而不是任何東西的「獲得」。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賴任何外在的人事物,也不是來自變化無常的情緒與感覺,而是心的一種清楚、愉快與平靜的狀態。透視煩惱,進而運用方法化解、對治煩惱到最後完全放下煩惱,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處。

【煩惱與習氣】人都會有煩惱,當成為習慣後,煩惱的感覺就漸漸不存在,只會留下煩惱的現象,就是習氣。

【五大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

【貪】凡是「想要」的超過「需要」時,就是貪。想要貪得的東西常是不能永遠保有的,當擁有以後又開始擔心會失去。貪心的人就像一隻爬在結滿果實的桃樹上的猴子。

以布施對治貪念,當我們能多為別人設想、為他人謀求福利,往往自己的收穫更多。

不論金錢或名位都應該把它當成是暫時的擁有,有也好,沒有也好,都只是一時的因緣而已,這樣就不會有痛苦煩惱了。

【瞋】凡是不能以慈悲心待人,就是瞋。對己慈悲,用智慧處理自己的事;對人慈悲,設身處地諒解他人。

【痴】凡是事理不明、是非顛倒,就是痴。眾生顛倒,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不清淨為清淨、以非我為我。危機就是轉機,遇到好事不要沾沾自喜,壞事也不需要垂頭喪氣。轉心不轉境。

【慢】凡是自以為是,持才傲物,就是慢。心存謙恭,樂當配角。謙虛和恭敬,是去除慢心的最佳良方。知慚愧才能更上進。常慚愧的好處:一、不敢懈怠、努力精進;二、知所謙虛、尊敬別人、幫助別人;三、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

【疑】凡是對己沒有把握,對人沒有信心,就是疑。用信來除疑,相信因果、相信因緣。活在當下,認真、踏實而用心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也是克服憂慮和疑慮的最好方法。

面對生命中的種種煩惱,如果能夠將貪欲轉為願心、以慈悲化解瞋心、用轉念突破癡心、以謙虛去除慢心、用信心克服疑心,我們的心便可以自在的放下,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2013年1月28日星期一

樂觀是一種習慣

樂觀的人,是從挫折中「發現希望」。「命好不如習慣好!」「喜悅、樂觀、正面思考」也是一種習慣,它使我們避免自艾自怨、悲觀自嘆!我們可曾想過~~當我們埋怨自己「沒有鞋穿」時,別人「連腳都沒有」!

有一位忠厚老實的丈夫,每個月領薪水,總是原封不動地交給太太;而他太太,每個月只有給他幾百元零用錢。一天下班回家時,丈夫興奮大叫地告訴太太:「老婆!我中了五萬元獎耶!」這時,太太冷冷地問道:「中獎?你說,你買獎券的錢,是從哪裡來的?」

也有一個大官,官架子極大,天天高高在上,經常要屬下伺候,準備最好的東西給他吃!而部屬為了保住飯碗,也都是敢怒不敢言。有一天,女僕精心用鹿肉燉煮成一道美味的佳餚,也煮了最上等的魚翅羹湯,送給這大官吃。大官吃得津津有味,邊吃邊點頭,「嗯,真是天下美味!」當時,每個人都以為這大官會大大地誇讚這忠心的女僕,沒想到,這大官把女僕叫到面前來,大聲罵:「妳這個混蛋,這麼好吃的東西,妳居然到現在才送來給我吃,妳是不是不想幹了!」

有些人,凡事都習慣性地做「負面思考」!從負面角度來衡量和評價,以致所說出口的,都是一些「難聽」或「刺傷他人」話。也正因為這些人不懂得「稱讚別人」、「欣賞他人優點」,只是專挑別人毛病、語出批評,所以也使自己心中沒有「喜悅之情」。假如,我們能多學習「正面思考」,用比較「樂觀」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心情一定愉悅、更快樂。

古代,有一位讀書人,為了赴京城考試,天天閉門苦讀。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高大的城牆上種了一棵「大白菜」,又夢見「小姨子」睡在他身邊。夢醒後,這讀書人百思不解,實在不知這個夢是「好夢」?還是「惡兆」?於是,這讀書人就前往岳母家中,希望岳母能指點迷津;但是,當時岳母不在,小姨子就問姊夫的來意,老實的讀書人就吞吞吐吐地把自己的夢境,向小姨子講。

才一講完,小姨子就臉色大變,說:「你這個白痴,高牆怎能種白菜?真是『白種』(中)了!而我還睡在你旁邊? 哼!你臭美喲!你甭想了,門兒都沒有!」這讀書人一聽,完了,沒指望了,赴京考試「門兒都沒有」,一定會落榜,就垂頭喪氣地走回家。不料,在半路上,讀書人碰到岳母。岳母問,為何如此無精打采、悶悶不樂?

讀書人只好把夢境、和小姨子的說詞告訴岳母。岳母聽完後,很高興地大叫說:「哇!太好了!恭喜你了!高大城牆種白菜,表示你會『高中』上榜;而小姨子睡在你身邊,表示『該是你翻身的時候』!」

同樣一件事,若能從正面、樂觀的方向來思考,就會使自己充滿「喜悅和盼望」。所以樂觀的人,是從挫折中發現希望;悲觀的人,是在成功中尋找挫折!

一八一四年,法國大將軍陶梅尼在前線打仗時,被敵軍的炮彈轟斷一條腿。他出院返回部隊後,每天幫他擦皮鞋的勤務兵,看到將軍斷了一條腿,嚇得哭了起來,「你哭什麼?」陶梅尼將軍笑著說:「以後你只要擦一隻皮鞋就夠了!這不是很好嗎?」

記得有一次搭飛機時,機上的螢光幕出現一則新聞畫面:有一個青年在一次觸電意外,失去了雙手雙腳,他幾乎痛不欲生;然而,在親朋好友的鼓勵下,他還是堅強地活下來!畫面中,這青年沒有雙手、雙腳,不過,他已學會用「嘴巴」轉開水龍頭! 當他想看書時,「沒有手」可以翻書頁,他家人則幫他訂做一個頭箍,戴在額頭上;頭箍上有細長的鐵條,當他輕輕「轉頭」時,細鐵條就可以幫他「翻書」。

後來,這年輕人覺得,他沒雙手、雙腳,一直待在家裡很沒有意義,於是他加入了醫療義工行列;其他義工推著輪椅,送他進入每個病房,和身患重病的病人聊天、講話!每個住院的病患,看到這位「沒有雙手、雙腳」的年輕人,居然「滿心歡喜」、「臉帶笑容」地來探望他們,並鼓勵他們要「勇敢地活下去」,都大感驚訝和感動,因為比起「沒有雙手、雙腳的人」,他們自己已經「幸福多了」!

的確,當我們埋怨自己「沒有鞋子穿」的時候,別人「連腳都沒有」!只有在看見別人「沒有雙手、雙腳、雙眼」時,才知道自己是「那麼幸福」,我們如何能再自怨自艾、悲觀自嘆?

有人說:「命好不如習慣好!」是的,「喜悅」、「樂觀」、「正面思考」也是一種習慣,讓我們一直保持「喜悅、樂觀」的心情。

2013年1月24日星期四

情緒的四放


每一個人難免都有情緒。正面的情緒是積極、樂觀;負面的情緒是沮喪、悲觀、消極、挫折感。

情緒管理有四種方法:一、放鬆,二、放下,三、放開,四、放空。我們姑且稱之為「四放」。

現代人最需要身、心放鬆。站在台北車站前面完全無法停下腳步,總是被後面的人推擠得不由自主的往前衝,人海茫茫,不知前往何處,衝進地獄也不自知。所以現在的人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

我引用一個故事:佛住世時,阿難尊者一直跟在佛的身邊,從那佛裡聽到不少法門。在慕道者眾多,導師不能分身兼顧時,阿難也教學生。 

有一個彈印度古琴的在家人,名叫「億耳」,他的音感很好,很會彈琴。阿難尊者教億耳用數息的方法襌修。億耳因為怕數息數錯,開始非常緊張,到最後心煩氣躁,於是告訴阿難尊者:「你教我數息,卻讓我很緊張,心更亂。」

阿難聽了很驚訝,但他無法教億耳去掉心煩氣躁的毛病。億耳於是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你很會彈琴,一定知道弦太鬆會如何?太緊又會如何?」億耳回答:「弦太緊會斷,弦太鬆會彈不出好音樂。」佛說:「襌修的道理也是鬆而緊,緊而鬆。該緊則緊,該鬆則鬆,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懂得身心放鬆,就懂得修行的道理。可是太放鬆,就要緊一點。

第二個方法是「放下」。有句成語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要先「捨」才能「得」,不捨就不得。我們不肯放下,是因為我們都是「貪得無厭」,怕手中的東西一放下,就會被別人拿走,於是抓得越緊,就越不能得到新的東西。

各位朋友,如果你一時失掉地位或事業,不必傷心,如果你現在是經理,不肯放下經理這個職位,就可能會得不到副總經理,甚至是總經理的位子。你一定要放掉一樣東西,才能得到另一樣東西。生命中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兼得的。

第三個方法是「放開」。我們為何怕東西丟掉呢?因為我們怕放開了這個東西,就不再是我們的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你放開的東西,是不會喪失的。比如你放開心胸,可以接納更多的人、事、物,可以得到新的成長。再比如說,因為成見,你越討厭的人、事、物,你就越無法從他們那裡學習到他們的經驗、長處,也無法接觸新事物。

即使你是一個佛教徒,也要開放心胸去接納不同的宗教,這樣當你接觸到別的宗教時,就可以學到別的宗教的方法、教義。你也可以從天主教、基督教朋友那裡學到佛教徒所沒有的東西,多開放就可以多吸收新的東西。

最後是「放空」。
  
完全放空就可以擁有一切,放得越空,便擁有越多;放得越少,就越苦悶。

我們在一間小小的屋子裡,就會感覺不自由,因為觸目所及都是牆壁,就束縛了自己。如果是在大自然中,那種一望無際的草原、森林、天空,讓我們感覺很開放,好像和大自然合而為一。我們可以利用外境來放空自己,到高山,到西藏喜馬拉雅山上,放眼望去,一片湛藍的天空,毫無邊際的蒼穹,就把自己給放空了。

佛教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一位學問很好的教授,有一天,他想向寺裡的老和尚請教問題,他到和尚的方丈室坐下,滔滔不絕談他對佛教的看法。他說:「我今天是來向您請教的。」老和尚一句話也沒說,只是拿著茶壺,往杯子一直倒茶水,杯子都裝滿了,他還是不斷地倒水,水不斷流到杯外。

教授看了,疑惑地問:「老和尚,你是不是頭腦有問題?為什麼水滿了,還是一直倒水?」老和尚笑著對他說:「這就對啦,你說你來向我請教問題,你卻一直在講話,你的心是滿的,怎麼能容得下我給你的新東西?」所以,要學東西,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空,這樣才能學到新的東西。若不能放空,就還有「相」在。

放鬆、放下、放開、放空,四放可以管理好情緒,對人生和事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切記~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懂得让自己更好


人生,不一定要當「最好」,但一定要懂得讓自己「更好」;不一定要登峰造極,但一定要懂得讓自己保持在進步的狀態中。

曾經聽過有一位老太太,在她六十八歲的生日派對上如此許願著:「我40歲學彈鋼琴(現在她老人家已可以在教會中彈琴),50歲學英文(她已可以用英文與外國人對話),60歲學開車。現在我已經六十八歲了!如果上帝讓我活到七十歲,我一定要開畫展。」多麼讓人佩服的態度,不是嗎?

人生,該是 「進步+ing」(現在進行式),而不應是「進步+ed」(過去式)或「be going to+進步」(未來式);該是把握現在,懂得不時地保持在上進狀態,絕不因時間或任何的關係而停止努力,或是一再地告訴自己「反正明天再開始也不遲」。

想一想,如果一位六十八歲的老太太都可以如此上進,那您呢?您是一個懂得讓自己不斷進步的人嗎?在此提供您兩個小小的妙方:

●每天去做一件自己雖不喜歡,但卻有意義的事:每天做十分鐘的運動,每天背十個英文單字,每天讀一小段最新的商業期刊,每天饒恕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這些事也許您不喜歡,但卻很有意義!不用太久,您的身體、知識、修養、專業能力 .....,必會有迅速驚人的進步。

●常把目標給設定在比自己現有能力~再多出10%的地方:做一件事時,除非事關重大,否則在此誠摯地建議,不妨試著把目標給設定在比自己現有能力再多出10%的地方。也許一開始會累一些,但久而久之,您的能力就會被多「練」出10%,習慣這樣的程度後,再把標準提高10%,長期累積,您將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一個巨人!一個懂的不斷更新、上進的人,不但令人欽佩,也會在這蕭條的年代裡,較不易面臨被不景氣給淘汰的壓力。

您的人生,會是 「進步+ing」嗎?昨天的您、今天的您、明天的您,三者能連成一條向上攀升曲線嗎?值得共勉之!

**斧頭雖小,但多劈幾次,就能將堅硬的樹木伐倒**~~莎士比亞

人生跷跷板

人的一生就像在跷跷板上行走一样。

总是得从低的那一头开始往高处走,每走一步,下一步就变得十分地困难。

愈往高处走,就愈难找到平衡。当你以为自己愈来愈高时,其实你已经开始走下坡了!

于是你发现,你永远无法站上你眼中所见的高点。

来来回回挣扎许多次,你发现要站上高点是多么困难,因为你始终找不到平衡点。

终于有一天,你体认到:原来只有找到人生的平衡点时就是最高处……

尊重差異 不挑不棄


喝杯茶吧!那杯茶閒置太久,已經冷了。冷茶沒了香味,卻多了一股鐵鏽般的澀味,你是不愛喝的,因為喝下去沒有樂趣。同樣的,當一顆心被閒置太久,也會逐漸變得冰冷。

冰泠的心很難再加溫,就算千方百計送進微波爐去調整溫度,這顆冷過復熱的心,也不再是從前那一顆了。一段已經冷卻的關係可以挽回嗎?不,沒有什麼能挽回的,你只能重新開始。即使是面對同一個人,也是用一種新的態度去建立新的關係。

人與人的相處,貴在包容。肯定自己的選擇,接受和對方之間的差異,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愈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能夠尊重對方不同的想法,彼此相處的空間就會擴大。

出國旅行常在異國街頭見識各種不同民族的裝扮,對奇裝異服的搭配,早已見怪不怪。令我印象最深刻,倒不是什麼特殊的服飾,而是一對我們台灣同胞的老夫妻,老爸爸腳底一雙「Made in Taiwan」拖鞋,布衣短褲,好不自在。老媽媽卻是梳理有致、穿金戴玉,最耀眼奪目的是閃亮在指縫間的大鑽戒。

他們倆拆開來看,可以說各有各的風采;沒想到合在一起時,也別有一番風情。這個景象讓我相當感動。仔細觀察之後,我發現最重要的關鍵是老夫妻倆互相扶持,老媽媽將手挽在老爸爸臂膀上,眼底流動著溫柔,絲毫沒有因為他們的服裝很不搭調而覺得彆扭。他們無視於別人的眼神,也不將世俗的價值判斷當一回事,完全以「你高興就好」的心情相待。

彼此尊重之餘,還能夠相互扶持,真的很不容易。相互欣賞,才能真心喜歡對方,雖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很多夫妻還是會在歲月的掏洗之下,褪去恩愛的色彩,價值觀的差異,更會讓彼此漸行漸遠,很難再把手挽在對方的臂膀上,更別說是在穿著這麼不相稱的服裝之下,還要寸步不離一起相偕同行。

常在親友之間聽說:老先生、老太太出門拌嘴的原因,是老太太嫌老先生穿著邋遢,老先生則對老太太大紅大紫的衣服看不順眼。因為「你穿這樣,我不和你走在一起!」這個理由,而在街上一前一後距離數尺分開走的夫妻或情侶比比皆是。

「不挑剔、不嫌棄!」這是兩個人決定要長久相處時,必需有的修養。但是,能夠做到「不挑剔、不嫌棄!」的前提,並不是要求對方事事要如我們的意、符合我們的標準。而是,我們學會從對方喜歡的角度來欣賞對方,從對方需要的觀點去接受對方。如果,他覺得短髮也好看,你又何必一定要堅持對方留長髮?最簡單的判斷方式是--至少,頭髮長在對方身上!

尊重對方的同時,其實是對自我的肯定。有足夠自信的人,不會在兩人之間的差異點上大作文章。挑三撿四,很容易弄得不歡而散。尊重自己、體貼對方,相處就沒有負擔。

很年輕的時候,我曾和一位高中時期的好朋友相约去歐洲旅行,這個經驗對習慣獨來獨往的我,是一次很寶貴的學習。為了長途飛行的舒適性,他試探地問我要不要買「商務艙」的機票。當時的我,忙得無暇仔細考慮他的提議,加上預算的限制,直覺地決定搭「經濟艙」。

上飛機之後,我才知道他在航空公司服務,出國旅行可以用比較優惠的價錢訂購機票,所以他訂了「商務艙」的位置。剛坐定位置之後,我的另一個脆弱的自己跑出來問:「會不會很不平衡?相約一塊兒旅行,人家坐的是『商務艙』喔!」幾秒鐘之後,我對發問的自己說:「安啦!各有各的選擇嘛,只要彼此照顧得到就好!」

飛機起飛不久,他從「商務艙」過來和我聊天,還把「商務艙」乘客專享的一、兩項水果及食物拿過來和我一起分享。我真高興自己沒有客套推卻,也沒有因為自卑而自我防禦,反而很自然地接受他出於好意所做的一切。那時候,我就已經領悟了這個道理--「肯定自己、尊重差異,是學會包容的起點。」自己落得輕鬆,別人也可以自在而且沒有負擔地和我們相處在一起。

世上的東西有些失去之後就難以得到,友誼如此、緣份如此、機會如此、感情如此,要不然還有什麼值得珍惜的呢?思想單純點亦是種幸福,我們通常都想的太多而綑綁了自己。

生活在希望中

法鼓山主張的「心靈環保」,主要提倡「心」五四運動,包含「四安」、「四它」、「四要」、「四感」和「四福」。

透過實踐「心五四運動」,認知不論順境、逆境都是生命中的過程,在不安定的年代裡,只要心安就有平安。

【四安】提升人品的主張

安心:在於少欲;安身:在於勤儉;安家:在於敬愛;安業:在於奉獻。

以安心來作為安身的基礎原則,以安人來完成自安的功德。因為心安定了以後,身體自然也會安定。心理健康,身體即使有病也算是個正常健康的人;如果心不健康,身體再怎麼好,也是有問題的,對社會、對家庭,都可能造成困擾。

【四它】解除困境的主張

面對它:正視困境的存在;接受他:接受困境的事實;處理他:以悲智處理困境;放下他:處理後心無牽掛。

當遇到誘惑、威脅、危險、困擾而心生不安、恐懼,這時就「面對它」;當無法逃避時就「接受它」,然後「處理它」;最後,不管是已經處理,或找到辦法再處理;或者永遠無法處理,一定要「放下它」,不再有罣礙。若能如此,不論處於哪一種狀態,我們的心都能隨意自在。 

【四要】自求平安的主張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四要」的精神在於少欲知足而知足常樂。大部份的人因為欲望永無止盡而不斷地「想要」,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不多,尤其在不景氣的時候,如果大家能把欲望降低一點,把希望放大一點、放遠一些,就能夠知足快樂。

【四感】與人相處的主張

感恩:使我們成長的因緣;感謝:給我們歷練的機會;感化:用佛法轉變自己;感動:用行為影響他人。

一般的人都想要感化他人,但應用正確的佛法觀念和方法來感化、轉變自己,再用慈悲、智慧的行為來感動他人。感恩使我們成長的任何因緣,感謝一切使我們轉化、成長自己的機會。善用「四感」,就不會對自己失望,對他人憤怒,也不會對現實的環境產生不平衡。幫助自己的同時,也能轉化他人及幫助他人了。 

【四福】增進福祉的主張

知福:知足常樂,是最大的幸福;惜福:珍惜已經擁有的,發揮最大永續的功能,是最好的儲蓄;培福:應用擁有的資源,成就自己,利益他人;種福:盡心盡力,量力行善。

人常生在福中不知福,只要活著,除了呼吸,還有其他很多機會、因緣,更要「知福」。既有了福澤、福報,要懂得珍惜,不浪費所擁有的有形無形的資源,如時間、體力、健康、財富,及直接間接的各種因緣福報,不知善加運用於自利利人的活動中,都是不惜福。知福惜福外更要積極「培福」及「種福」。

【創造快樂,擁抱幸福】

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對未來要有希望。人生遇挫折是正常的,當我們面對挫折、面對困境,不必往最壞的地方想,而是要朝最好的方向看。大雨天,雨總會停的。大風天,風總是會轉向。天黑了,明天依然會天亮。只要心中有希望,就有平安,就有未來。

我們的環境從來沒好過,也沒那麼壞過,就看自己怎麼看待。    ~~聖嚴師父

擋住你的只是一張紙

如果了解到自己真正的價值,就會開始愛自己。心中相信自己真正價值的人,是不會傷害別人。

背影也是有表情的~現在,也有人正在看著你的背影。總統喝的可樂與乞丐喝的可樂是一樣的滋味,都一樣好喝。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我形象,是自己想變成的樣子。一個人追求的夢想有多大,面前的障礙就有多大。想要成功,絕望、失敗、希望…你都必須經歷。

足球守門員的職責是守住球門,而不是射門。比起人生的高峰,通常在人生的低潮能學到多的東西。相信機會一定會來臨是一種很好的想法。但是,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真正的失敗,只有在自認失敗時才會來臨。所以不要說:「我失敗了」,而是要想:「我還沒完全成功」。很多人在內心種下「不好! 」、「不行!」的種子,卻希望收成好的果實。

拋掉你的驕傲和自尊心,尋找可以跟你牽手在一起、共同前進的完美夥伴。要控制別人看你的眼光,唯一的方法就是正直的行動。

別放任過去支配你的內容。過去已經不會改變;改變今天的行動,你就能改變未來。

試煉的大小都是差不多的,重點在於,如果自己先畏縮了,問題看起來就會特別大。要改變事實,先搞清楚自己在追求什麼!方向比速度重要,決定方向的權利就在自己的身上。

有時問題的解答明明就在身邊,我們卻跑到遠處去尋找。如果換了眼睛,看到的世界也會不一樣嗎?重點好像是「內心之眼」吧!

看不见的往往都比看得见的来得大。

距离愈近 伤害愈深

不知你是否也覺得,自己EQ的好壞,其實是因對象而異的。。。

通常與一個人的距離愈近,感覺親密,我們的EQ也往往就愈低。所以,在公司裡老闆在同事面前大罵你白痴,你頜首稱是,但一回到家,聽見另一半輕聲問為什麼晚歸,就氣得火冒三丈。

好久不見的朋友詢問你的終身大事,感覺溫暖在心,但同樣的話出自爸爸媽媽口中,就是干涉隱私,感覺氣憤。 

看來我們能夠給一個人最殘酷的處罰,似乎就是讓他變成自己的親人,到底這是為什麼呢?身為一個唸心理學的EQ研究者,我個人對這個「厚他人而薄家人」的現象,有著如下的觀察心得。

首先,我們認為自己有權「活在家中,做我自己」。在外面不得已必須裝模作樣,回到家裡如果還得口是心非的度日,那這日子怎麼能過得下去?

其次,對於家人我們有著「親愛的,你當然要能懂我的心」的期望。剛認識的外人,也許會誤會我的意思,但你們跟我相處了這麼久,怎麼可以也不明事理,扭曲汙蔑我的想法呢? 

在外面怨氣吞聲了一天,心中可是累積了許多的不滿及挫折,這些未抒發的負面能量不斷地膨脹,回到家時,自己就好像快要煮開的一壺水,祇要找到一個宣洩口,其後果就是氣壯山河,而慘不忍睹。

這些種種的因素加起來,也就容易發生客廳即戰場,而親人變仇人的慘劇了。如果仔細想來,「厚他人而薄家人」的作法,其實是非常不智的。

首先,家人絕對比外人來得重要。別的不說,起碼老闆及客戶甚至朋友都可再找,然而自己的家人可是一輩子的牽掛,當然更應小心經營彼此的關係。

其次,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也一再地提醒你我,家庭生活經驗在我們的身心發展上所佔的重要分量。家人氣頭上的一句重話,比起外人的口出穢言,更容易對一個人造成難以修補的負面影響。 

因此,如果身為父母的你一心一意盼著「孩子,我要你的EQ比我高,那麼更該調整一下自己的做法了。

如果你能換個角度來處理生活中的瑣事,並能時時提醒自己努力做到,那麼親人就不會變成仇人,而你也不會再為小事抓狂。

愿大家都能时时保有一颗柔软的心,好好珍惜疼爱你以及你所爱的人。。。。。

不羁的心

很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命留下一點空隙,就像兩車之間的安全距離…一點緩衝的餘地,可以隨時調整自己,進退有據!

生活的空間,須借清理挪減而留出;心靈的空間,則經思考感悟而擴展。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處理它的方法和態度。假如我們轉身面向陽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陰影裏。

當我們拿花送給別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想拋向別人時,首先弄髒的也是我們自己的手。一句溫暖的話,就像往別人身上灑香水,自己也會沾到兩三滴。因此,心存好意,腳走好路,身行好事。

光明使我們看見許多東西,也使我們看不見許多東西。假如沒有黑夜,我們便看不到閃亮的星辰。因此,即使是曾經一度使我們難以承受的痛苦磨難,也可使我們的意志更堅定,思想人格更成熟。因此,當困難與挫折到來,應平靜地面對、樂觀地處理。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話語稱起來不重,但稍一不慎,便會重重地壓到別人心上;同時,也要告誡自己,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紮傷。

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展它的寬度;你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時時展現笑容;你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掌握自己;你不能全然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你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盡心。

在生活中,一定要讓自己豁達些,因為豁達的自己才不至於鑽入牛角尖,也才能樂觀進取。還要開朗些,因為開朗的自己才有可能把快樂帶給別人,讓生活中的氣氛顯得更加愉悅。

心裏如要常常保持快樂,就必須不把人與人之間的瑣事當成是非;有些人常常在煩惱,就因為別人一句無心的話他卻有意地接受,並堆積在心中。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得少;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餘 ; 捨棄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

美好的生活應該是時時擁有一顆輕鬆自在的心,不管外在的世界如何變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靜的天地。清靜不在熱鬧繁雜中,更不在一顆所求太多的心中,放下掛礙、開闊心胸,心裏自然清靜無憂。

彼此多付出一點

古老的阿拉伯世界流傳一則充滿智慧的故事:有位老人死後留下了十七隻駱駝及一張遺囑給他的三個兒子。依照遺囑的劃分,老大可以得到一半數量的駱駝,老二則是三分之一,老三則是九分之一。

這下子問題來了,十七隻駱駝是不能整除於二、三或是九,勢必要將兩隻駱駝宰了分屍才可以。但是死駱駝又不值錢,三兄弟為了這問題大傷腦筋,甚至鬧得兄弟鬩牆,最後沒有辦法,只好請族長裁示。

族長了解情況後,笑咪咪地表示,為了要讓兄弟們和睦相處,決定再送他們一隻駱駝,以湊成十八隻。這樣子,老大就得了九隻駱駝,老二、老三則分別拿到六隻和兩隻。有趣的是,三兄弟的駱駝加起來還是十七隻,多的那一隻,仍舊完璧歸趙地回到族長手中。

不少數學參考書或腦筋急轉彎之類的書籍都收錄了這則故事,實際上,它不僅僅是個數學題目而已,其中還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智慧。在現實生活中也上演類似的戲碼。

演講名嘴何進財先生,在他的身上就發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原來何先生的老家在嘉義新港,如果從台北坐火車回嘉義的話,還要再另外花兩百元坐計程車才回得了家。

有一次何先生又坐火車返鄉,在上計程車的時候突然想到,一人搭車也是兩百,三個人坐也是這個價錢,何不再找兩位鄉親免費讓他們坐上一程呢?果然稍微詢問之後找到兩位一同坐車回新港。在返鄉的路上,三個人難免寒喧客套,一聊之下,才發現何先生在中央政府任職,素為鄉人所敬重。

此時原先免費搭便車的兩位鄉親齊聲說道:「何桑,剛才不認識所以讓你出錢請我們,現在已經認識你了,就讓我出錢請你吧!」 何先生連忙搖手謙讓,三個人都搶著要出錢。

這時候計程車司機說話了:「各位鄉親,我也是新港人,這樣好了,你們每人各出一百,也都比單獨一個人坐車省一百,也讓我多拿一百,這樣子每個人都賺一百元!」在滿車歡笑中,大家一致同意。

其實解決問題有許多方法,只是在充滿競爭壓力的現代社會,我們就太習慣使用「減法」思考,意圖尋求勝負分明的結果,到最後往往以兩敗俱傷收場。

也許我們該多多學習「加法」思考,不要追求零和遊戲中必有輸贏的目標,彼此多付出一點,營造雙贏的場面,豈不是皆大歡喜嗎?

緣來緣去皆是福

龍山的善國寺有兩個和尚:悟空和悟了。一開始他們每天都出去化緣,後來就只有悟空天天出去化緣了。

原來,悟了發現龍山山下的緣十分好化,隨便到山下走走,就能化到很多,悟了就把化來的錢買很多米、麵等生活必需品存放著,其餘的時候就在寺廟裏睡懶覺。

悟空就勸悟了,讓他不要虛度時光,要出去化緣。悟了聽了很煩,說:出家人豈可太貪?有吃的就行。你看我有這麼多的糧食,足可以讓我吃上半月,何必出去奔波勞累?

悟空念了聲阿彌陀佛,說:“師弟,你化了這麼多年緣,還沒有參悟到化緣的妙處和真諦啊?”

悟了聽了,就諷刺悟空,說:師兄,你倒是日出而出,日落而歸,可你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你化的緣呢?

悟空說:“我化的緣在心裏。緣自心來,緣也要由心去。”悟了聽得 一頭霧水,說:“不明白不明白。”

後來,悟了化的錢物越來越少了。這讓悟了很苦惱,原來化一次緣可以吃上半月,現在只可吃上幾天。但悟空依舊天天日出而出,日落而歸,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但悟空天天都面帶微笑。

悟了想挖苦師兄,說:“師兄,你今天收穫如何?”悟空說:“收穫多多。”悟了說:“收穫在那裏?”悟空說:“在人間裏,在人心裏。”

悟了感覺自己一時很難參悟師兄的話,決定明天一起跟悟空去化緣。悟了說:“師兄,我悟性太差,我想明天跟你去化一次緣。悟空點頭同意。

次日,悟了要跟悟空去化緣了,悟了又拿了那個他出去化緣用的布袋。悟空說:師弟,放下布袋吧。悟了說:“為何?”悟空說:你這布袋裏裝滿私欲貪婪,拿出去,是化不來最好的緣的。

悟了說:那我們把化 來的東西裝哪兒?悟空說:“人心裏。人心無所不容。”就這樣,悟空和悟了就上路了。

悟了跟悟空每到一處,就會有很多人認出悟空。悟空還沒來得及說話,他們就主動拿出東西給悟空。有的還說,幸虧悟空大師上次施捨,才使我們渡過難關。悟空大師的大恩大德,我們沒齒難忘啊!

悟了在心裏想:“不讓我拿布袋,看你一會把東西往哪里擱。”他們繼續往前走,他們化的緣也越來越多。悟了看到今天收穫不少,滿懷欣喜。

恰在這時候,從遠處走來一個農夫,懷裏還抱著一個孩子,邊走邊哭。原來農夫的孩子得了重病,他拿不出錢來給孩子看病。 悟空就走過去,把化來的財物全部給了農夫。

他們繼續前行,除了溫飽外,他們一路化了就捨,捨了再化。悟空問悟了:“師弟,跟我出來你化到了什麼?”悟了苦笑。

悟空說:師弟,你只知道緣來之福,而不懂得緣去之福。看天地間,自然萬物為何如此美麗,天地萬物都在輪迴啊。師弟,風水、日夜、四季,哪一樣不是在輪迴?光知道緣來之福的人,那只是片刻的歡愉,時間久了,就是一池死水。

我們之間的區別就是,你把化來之物放在了充滿私欲貪婪的布袋裏,我則把化來之物放在人心裏輪迴,讓善良和愛在人間、在人們的心裏輪迴。

悟了聽到這裏,低下了頭。悟空念了聲,“阿彌陀佛”

The Window 窗

一对夫妇搬进一所新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他们用早餐的时候,那年轻的妻子看见邻居在晒衣服。

她说:“他们的衣服太脏了,他们不会洗衣,可能他们用的肥皂粉不好。” 她的丈夫看在眼里,却没有说话。

每一次邻居晒衣服的时候,那年轻的太太还是作出同样的批评。

一个月后,这女士很惊讶的看见邻居的衣服很干净。“看哪!她始终学会洗衣了,不知道她用的是什么牌子?”

丈夫说:“今天我醒得早,把窗抹干净了。”

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当我们观望别人的时候,也得要先看看我们的窗子。在我们没有批评别人之前,我们该自问我们有没有尝试看别人的优点。

今天我看你比昨天更清楚了。你呢?

给别人一双手

有一個乞丐,他的整個右手臂斷了,樣子挺可憐,誰見了都會施捨。

有一天,他來到一個農戶人家行乞,女主人叫他先將門前的一堆磚搬到院子後。

乞丐生氣地對女主人說:你明明看到我只有一只手,卻讓我搬磚頭,不是存心捉弄人嗎?

沒想到女主人自己蹲下來,故意用一只手搬起磚頭來回走了一趟。然後對乞丐說:我一只手能搬,你一只手為甚麼就不能搬?

乞丐無言以對,硬著頭皮用他那一只手慢慢搬,整整干了兩個小時才搬完,累得滿頭大汗。

農婦遞給他一條白毛巾,乞丐擦完臉和脖子後,白毛巾變成黑毛巾。農婦又給他二十元錢,乞丐接過錢連聲道謝。

農婦說:你不用謝我,這是你用自己的汗水換來的工錢。乞丐說:我永遠不會忘記你,請你把這條毛巾留給我作紀念。

過了若干年後,這位乞丐穿著一身筆挺的西裝,再次來到這家農戶。見到年邁的女主人后動情地說:我從前是乞丐,現在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

“是你幫助我找回失去的尊嚴,重建生活的信心,如果沒有你我也許還在四處流浪。”農婦說:這造就你自己干出來的。

獨臂董事長提出送一幢樓給農婦,農婦婉言謝絕。董事長對此不解,農婦笑著說:因為我全家人都有一只手。

從自己的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

撈魚哲學

昨夜,心生無聊,一個人到市集逛逛。

記得以前小時候,每有市集,就會拉著爸爸帶我去,幾次下來,雖然每次的情景都一樣,我甚至熟到都可以指出那幾個攤位所在位置,雖然也不見得要買些什麼東西,但我就是喜歡晚上逛街的樂趣。逛夜市,對小時的我是充滿期待與新奇的。隨著上國中,專科,到現在。市集也不知如何,在我心中早已成為過去。也許是忙吧!

隨意走走,聽著攤販的吆喝聲,彷彿回到了小時候那種單純的想法。我注意到眼前有一個撈魚的攤販,一個老人在看著,沒有任何客人,也許是天冷的因素,在加上人們漸漸聰明,懂得那撈魚的技倆,所以乏人問津。我一時童心大發,蹲下去撈起魚來。連破了三隻網,一條小魚也沒撈到,老人瞇著眼看我的蠢樣,心中似乎暗自竊笑。我不耐的說,「老闆,你這網子做的太薄,幾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魚又怎麼撈的起來?」

他回答,「少年仔,看你也是念過書的人,怎麼也不懂呢?當你心生意念想撈起那條你認為最美的魚時,你有衡量量過你手中所握的魚網是否真有那能耐嗎?追求不是件壞事,但要懂得了解自己呀!」我心中吃驚,又問道。「老闆,你賣的是什麼?以現在社會一直在進步,但你卻還停留在十幾年前的行業,你這樣能維持生活嗎?」「少年仔,我賣的是童年與夢想,也許你不知,有很多像你一樣的人或是比你更年長的人來我這撈魚,你真認為他們只是為了這些不值錢的魚嗎?

以你現在,你大可去水族館買你喜歡的魚,又何必來這撈這些小魚呢?他們也跟你一樣,都是來找尋自己的童年的,有些是上階層的人,有些是一般的劳碌百姓,但在為了求生存而日日心力交戰下,他們會來此找尋他們曾有的童年。」

「那你又賣了夢想給誰?」「我賣夢想給那些應該有童年卻被繁複補習跟功課壓力的小朋友,也許社會一直在進步,但相對的也剝奪很多我們應該有的東西。在這裡,小朋友可以對著一群魚討論半天,你也可以見到他們撈起魚時興奮的大叫,那怕只是外面二十元一兩的飼料魚,但他們卻會心滿意足的回家,甚至睡覺也作着這樣的美夢,你不覺得很好嗎?」

「可是我還是覺得你的網太薄,根本撈不起魚。」「少年仔,你還不懂撈魚的哲學吧!這對眾人所追求的事業愛情、財運都是一樣的。當你沉迷於眼前美好目標之際,你有衡量過你自己的實力嗎?為什麼總有人喜歡一味的去追求遙不可及的夢想而不想想自己所擁有的價值?目標越大,得失心越大,挫折感也就越大,人生之苦不皆是如此嗎?也許你該放棄那些大而美麗的目標,選擇在你身旁的目標吧!人應該要務實一點比較好。」

他手拿隻魚網,輕鬆的就將一隻黑姑娘撈上網。「你看,這不是容易多了嗎?」我無語,心中想著他所說的話。付了五十元給他,說聲不用找了,算是聽他這一席話吧!

他笑著將錢退給我,又將他剛撈到的魚包給我。我沒收魚,因為即使將魚帶回家,對於家中沒水族箱的我也養不活它。

如果好不容易追求到的目標,自己又沒那種能力去維持它,不也等於是一場夢幻?人,還是應該務實一點比較好。

臨走之際,彷彿聽到那老人對我說:「少年仔,別想著要爬太高,屬於自己的東西一旦失去了,要再跟別人買回來那就不好了。」